BI 1015550、PROTAC技术与PDE4B靶向降解:药物研发的核心问题解析
PDE4B 作为磷酸二酯酶 4(PDE4)家族亚型,核心功能是特异性水解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(cAMP),通过调控 cAMP 水平影响炎症反应、免疫活化等生理过程,是炎症性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靶点。Nerandomilast(BI 1015550)作为临床阶段的选择性 PDE4 抑制剂,其分子作用机制明确指向 PDE4B:通过与 PDE4B 催化结构域结合,竞争性抑制酶对 cAMP 的水解活性,升高细胞内 cAMP 浓度,进而激活蛋白激酶 A(PKA)信号通路,抑制促炎细胞因子(如 IL-6、TNF-α)释放及炎症细胞(如巨噬细胞、T 细胞)活化。
- 最新进展
- 产品信息
一、Nerandomilast(BI 1015550)、PROTAC 与 PDE4B 之间存在怎样的分子作用关联?
PDE4B 作为磷酸二酯酶 4(PDE4)家族亚型,核心功能是特异性水解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(cAMP),通过调控 cAMP 水平影响炎症反应、免疫活化等生理过程,是炎症性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靶点。Nerandomilast(BI 1015550)作为临床阶段的选择性 PDE4 抑制剂,其分子作用机制明确指向 PDE4B:通过与 PDE4B 催化结构域结合,竞争性抑制酶对 cAMP 的水解活性,升高细胞内 cAMP 浓度,进而激活蛋白激酶 A(PKA)信号通路,抑制促炎细胞因子(如 IL-6、TNF-α)释放及炎症细胞(如巨噬细胞、T 细胞)活化。
而 PROTAC(蛋白降解剂)与 PDE4B、Nerandomilast 的关联,体现在 “功能延伸” 层面:若将 Nerandomilast 改造为 PROTAC 分子(即保留其与 PDE4B 的结合结构域,新增与 E3 泛素连接酶的结合位点),可构建 “双功能分子”—— 一端通过 Nerandomilast 衍生结构靶向结合 PDE4B,另一端招募 E3 泛素连接酶(如 CRBN、VHL),通过泛素 - 蛋白酶体系统(UPS)介导 PDE4B 的泛素化标记与降解,实现从 “抑制酶活性” 到 “清除靶蛋白” 的作用模式转变。这种关联的核心价值在于:相比 Nerandomilast 仅抑制 PDE4B 活性(靶蛋白仍存在于细胞内,可能通过代偿机制恢复功能),PDE4B-PROTAC 可彻底清除靶蛋白,理论上具有更强的作用持续性与更低的耐药风险。
二、Nerandomilast(BI 1015550)针对 PDE4B 的靶点筛选与表型筛选采用了哪些科学方法?
(一)靶点筛选:精准验证药物 - 靶点结合与活性抑制
Nerandomilast 的靶点筛选以 “PDE4B 特异性结合与酶活抑制” 为核心,采用多维度体外实验验证:
- 重组酶活实验:通过原核或真核系统表达重组人 PDE4B 蛋白(如 PDE4B2 亚型),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(FRET)或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法检测药物对 PDE4B 水解 cAMP 活性的影响,计算 IC50 值(半数抑制浓度),验证其对 PDE4B 的抑制活性及对其他 PDE 亚型(如 PDE1、PDE5)的选择性,确保靶点特异性;
- 分子对接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(SPR)实验:通过同源建模构建 PDE4B 催化结构域三维模型,结合分子对接预测 Nerandomilast 与 PDE4B 的结合位点(如催化口袋内的保守氨基酸残基);再通过 SPR 实验实时检测药物与重组 PDE4B 的结合动力学参数(如解离常数 KD),量化两者结合亲和力,验证对接结果的可靠性;
- 点突变验证实验:对 PDE4B 结合位点关键氨基酸(如 Asp392、Gln443)进行定点突变,检测 Nerandomilast 对突变体酶活的抑制效果,若抑制活性显著下降,则进一步证实药物与 PDE4B 的结合依赖特定位点,排除非特异性作用。
(二)表型筛选:验证药物在细胞与动物模型中的生物学效应
表型筛选聚焦 “PDE4B 调控相关的病理表型改善”,为靶点筛选结果提供体内外功能验证:
- 细胞水平表型实验:在体外培养的炎症细胞模型(如 LPS 刺激的 RAW264.7 巨噬细胞、PHA 激活的 Jurkat T 细胞)中,加入 Nerandomilast 后,通过 ELISA 检测细胞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(IL-6、TNF-α、IL-17)的分泌量,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PKA 下游信号分子(如 CREB 磷酸化)的表达水平,验证药物通过抑制 PDE4B 调控炎症表型的能力;
- 动物模型表型实验: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大鼠模型(香烟烟雾暴露诱导)或哮喘小鼠模型(OVA 致敏激发)中,通过雾化或腹腔注射给予 Nerandomilast,检测气道阻力、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,结合 HE 染色观察气道炎症细胞浸润情况,ELISA 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(BALF)中炎症因子水平,验证药物在体内对 PDE4B 相关病理表型的改善效果,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。
三、针对 PDE4B 的 PROTAC 策略与传统小分子策略(以 Nerandomilast 为例)存在哪些治疗逻辑差异?
(一)传统小分子策略(Nerandomilast):“活性抑制” 导向的治疗逻辑
Nerandomilast 代表的传统小分子 PDE4B 抑制剂,治疗逻辑核心是 “靶向抑制靶蛋白活性”:通过持续与 PDE4B 催化结构域结合,阻断其水解 cAMP 的功能,维持细胞内 cAMP 高浓度以发挥抗炎作用。该策略的优势在于:分子量大(通常 < 500 Da)、口服生物利用度高、血脑屏障穿透性较好,适合慢性炎症性疾病(如 COPD)的长期口服治疗;但局限性显著:需依赖持续给药维持药物浓度(一旦停药,PDE4B 活性可快速恢复),且长期用药可能诱导靶蛋白代偿性高表达(如 PDE4B mRNA 转录上调)或结合位点突变,导致耐药性产生;此外,部分 PDE4 抑制剂因对 PDE4 家族亚型选择性不足,易引发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,而 Nerandomilast 虽通过结构优化提升了对 PDE4B 的选择性,仍无法完全规避亚型交叉作用风险。
(二)PROTAC 策略:“蛋白降解” 导向的治疗逻辑
针对 PDE4B 的 PROTAC 策略,治疗逻辑核心是 “靶向清除靶蛋白”:通过双功能分子(由 PDE4B 结合配体、E3 连接酶配体及连接子组成)介导 PDE4B 与 E3 连接酶的近距离结合,触发泛素化修饰,最终通过蛋白酶体降解 PDE4B。该策略的优势在于:1. 作用持续性强 —— 靶蛋白降解后需通过新合成才能恢复功能,单次给药可实现长效抑制(如动物实验中,PDE4B-PROTAC 给药后靶蛋白降解效果可持续 72 h 以上);2. 耐药性风险低 —— 无需持续占据活性位点,可规避结合位点突变导致的耐药;3. 亚型选择性潜力高 —— 若基于 Nerandomilast 的 PDE4B 特异性结合结构域设计 PROTAC,可继承亚型选择性,降低脱靶副作用。但局限性同样存在:PROTAC 分子量大(通常 > 1000 Da)、口服生物利用度低(易被肠道酶降解)、组织穿透性差(如难以进入肺部深处),目前更适合局部给药(如雾化吸入);此外,其作用依赖 UPS 功能,若患者体内 UPS 功能异常(如肿瘤细胞或老年患者),可能导致降解效率下降。
四、基于 PDE4B 调控机制,Nerandomilast(BI 1015550)及相关 PROTAC 衍生物可针对哪些疾病发挥治疗作用?
PDE4B 的生理功能决定了其调控药物的疾病适应症范围,核心围绕 “炎症紊乱” 与 “神经功能异常” 两大领域,而 Nerandomilast 与 PROTAC 衍生物的治疗潜力需结合作用机制差异具体分析:
(一)Nerandomilast 的临床与潜在适应症
目前 Nerandomilast 的临床研究主要聚焦慢性炎症性肺部疾病:
-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:COPD 的核心病理机制是气道慢性炎症与肺组织重塑,Nerandomilast 通过抑制 PDE4B 降低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、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黏液分泌,已在 Ⅱ 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可改善患者肺功能(FEV1 提升 12%~15%)且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同类 PDE4 抑制剂(如罗氟司特);
- 哮喘:在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中,Nerandomilast 可通过升高 cAMP 水平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与趋化,减少气道炎症,目前处于 Ⅲ 期临床研究阶段;
- 潜在适应症: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类风湿关节炎、银屑病)——PDE4B 在滑膜细胞、角质形成细胞中高表达,调控炎症因子释放,体外实验显示 Nerandomilast 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分泌 IL-6,为临床转化提供依据。
(二)PDE4B-PROTAC 衍生物的潜在适应症
PROTAC 的 “蛋白降解” 特性使其在对小分子抑制剂响应不佳的疾病中更具潜力:
- 难治性 COPD / 哮喘:对于因 PDE4B 代偿性高表达或活性位点突变导致 Nerandomilast 耐药的患者,PDE4B-PROTAC 可通过降解靶蛋白规避耐药机制,有望成为二线治疗方案;
- 神经系统疾病(如抑郁症、阿尔茨海默病):PDE4B 在海马区、前额叶皮层等脑区高表达,调控神经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,传统小分子抑制剂因血脑屏障穿透性限制疗效,而若基于中枢穿透性 E3 连接酶配体(如 cereblon 配体)设计 PDE4B-PROTAC,可能提升脑内药物浓度,通过降解 PDE4B 改善神经功能,目前处于预临床研究阶段;
- 炎症性肠病(IBD):肠道炎症中 PDE4B 在肠上皮细胞与免疫细胞中高表达,PDE4B-PROTAC 可通过局部给药(如灌肠)降低全身副作用,目前处于细胞模型验证阶段。
结语
Nerandomilast(BI 1015550)、PROTAC 与 PDE4B 的关联构成了 “靶点 - 药物 - 技术” 的完整研发链条:PDE4B 的功能特性为药物研发提供靶点基础,Nerandomilast 的筛选方法验证了靶点的可行性,PROTAC 策略则拓展了靶点调控的技术路径,而疾病治疗方向则是三者协同作用的最终应用体现。未来需进一步优化 PDE4B-PROTAC 的药代动力学性能,同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 Nerandomilast 在多疾病领域的疗效,为 PDE4B 相关疾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。





